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

[+/-] : David Harvery訪溪洲部落

0 意見
馬克思主義人文地理學者David Harvery與世新大學社發所助理教授陳信行、陳政亮從溪洲部落對岸之捷運、都市計畫、美河市建案談台北都會政治經濟、資本運作






http://www.coolloud.org.tw/node/22574
David Harvey 資料來源苦勞

Harvey是一位來自紐約的學者,著作有「巴黎--現代性之都」「新自由主義簡史」「希望的空間」等。

雖然長期待在學院裡,卻一直堅守左翼立場,與運動保持密切連結,致力於關懷都市中的階級鬥爭、工人運動、環境運動,

並希望能連結這些正在發生的運動,使其朝向一個向資本主義進行普遍性鬥爭的方向。

他到美國各地的學院任教時,均在學院中開設資本論的讀書會,並有專著「資本的限制」以空間的角度重讀資本論。

最近他與紐約的運動者並肩作戰,主張弱勢者也應有接近城市並在其中展現其自身的權利,改變我們在城市中的空間,進而改變每一個接近城市的人。

Prof. David Harvey〈大衛‧哈維〉
( 劍橋聖約翰學院博士、 紐約市立大學地理系教授 )


簡介:http://homepage.ntu.edu.tw/~ntuihs/06lecture-11.htm
大衛.哈維David Harvey
當今人文地理學、文化人類學界的領導人物:大衛‧哈維(David Harvey)教授。

harvey哈維(David Harvey)教授於1962年獲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地理學博士學位,曾任教於美國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、英國牛津大學,現為紐約城市大學地方、文化、與政治研究中心主任,迄今獲獎無數。瑞典人類學與地理學會Anders Retzius金質勛章;牛津大學,Halford Mackinder地理學講座教授;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貢獻人(Patron's)金質勛章;法國Vautrin Lud國際獎;皇家蘇格蘭地理學會百年獎(centenary medal);獲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。
哈維教授曾於92、95(西元2003、2006)年兩度來臺演講,主題扣連時代脈絡,由首次的文化商品化、到第二次的文化產業發展,逐步開展,針對(偽)全球化下的不均等發展提出分析與洞見,獲得相關學界的廣大迴響,更激發與會學者、學生諸多反思。此次,適逢臺灣總統大選塵埃落定,北京奧運開幕在即,文化產業方興未艾,勞工福利欲受重視—當此時局,相信哈維教授的來訪,可為相關領域帶來更多的啟發,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座標,讓我們在全球視野下瞭
望臺灣社會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。

世界知名的批判性知識分子。他有十本作品,包括《後現代性的狀況》(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)、《社會正義與城市》(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)、《資本的空間》(Spaces of Capital)、《資本的限制》(The Limits to Capital)與《新帝國主義》(The New Imperialism)。之前多年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牛津大學,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(CUNY Graduate Center)與倫敦經濟學院(London School of
Economics)。
http://wec.shu.edu.tw/lecture/lec_harvey_2.htm
David Harvey 是當今英國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與後現代地理學的領導人物,1961年畢業於劍橋的聖約翰學院 (St. Johns College),現為紐約市立大學地域、文化與政治中心及地理系教授。1980年代晚期 (1987~1993) 曾擔任牛津大學地理學的
Halford Mackinder 講座教授。David Harvey 早於 1973 年出版的《社會正義與城市》(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, 1973)即提出空間的分析必須置於歷史唯物論的範疇之中討論,而在 1989 年出版的《後現代性狀況》(The Condition ofPostmodernity,1989) 更結合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、都市地理學,以及建築、電影和後現代理論,針對當前的文化輪廓,從社會和空間層面,提出了唯物論的解釋。

David Harvey 認為解決西方經濟危機的方法是從僵化的福特主義和國家調控,轉向彈性累積模式,即政治經濟學的調節學派(regulation school)所謂的後福特主義。David Harvey 更修正了麥克魯漢式「地球村」的論題,指出空間和地方之間有複雜的關係,全球性與地域性之間盤根錯節,還有各種對抗性力量的辯證互動,產生了新的動態空間形貌。...
Read more
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

[+/-] : [公共論壇] 城市與水,誰的城市?

0 意見
城市與水,誰的城市?
衛紅
http://www.coolloud.org.tw/node/22576

看似急於反轉城市景觀凌亂不堪之印象,北縣長周錫瑋搭著「縣升格」的必然漲勢,在「水專家」李鴻源副縣長的推助下,反覆以韓國「清溪川」,或國外都會公園案例的空間重整為師法對象,向公眾釋出重新與水共處的城市景致。然而上個週末,在台北縣政府與台大城鄉所共同合辦的「城市與水」國際城市論壇會議裡,卻現不平之鳴,更可笑的是在富麗的縣大樓舉辦閉幕演講時,面對平和發言的「三鶯部落」發言人,還需要動用警察維護副縣長顏面。

時值清溪川推手、韓國現任總統李明博生涯第一次重大政治危機,或許也恰是時機檢視台北縣的城市政策,反省並提問包圍著台灣首府而存在的台北縣,在晚近城市規劃嘗試開啟的北台兩大首城新競合關係中,其抽象數字、圖案,或實際操兵、推進的經驗,究竟要打造怎樣、誰的城市?

「水」是北縣新印象產製過程中尤為核心的元素。例一是預計在引灌新水和污水處理雙管齊下,將中正路北側的「中港大排」除臭、美化,期待透過建築物與大排之間關係的翻轉、改變,帶動整體建築硬體環境改善;例二是重新檢討數十年來僅發揮過七次實際功用之「二重疏洪道」的功能,新設縣民農園、防洪濕地,以增益大漢溪、新店溪等河川之遊憩效益的構想。

兩例總括了台北縣的功能定位:其一是持續做為北市的住宅供給地,如何改變街道表皮,在市中心地價居高不下的狀況下吸引居住者;以及第二,作為毗鄰政商中心的休憩去處,如何改善效益與效用。然而,令人疑懼卻也恰好在於此兩點,亦即這樣的解答,是否有效地從北台城市史察覺結構性的都市問題?能否呼應並解決現實的生存、生活,亦即作為發展中國家都市,長期以來的都市迅速與過度膨脹、公共設施不足、地方派系與房地產畸形炒作的社會實景?「城市與水」的意義究竟是什麼?

首先,以「二重疏洪道」為例的超大型都市休閒空間,在美麗的簡報中,我們看到它的如何大過紐約「中央公園」,然而警醒著看我們卻會察覺,它只是重複利用已透支了的公共空間,復以河川遊憩作為彷彿新增都市服務面積的印象效果,因而沒有真正解決都市擁擠、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。反而,今日要「再利用」這個因洪氾預測、提防架設過高等的錯誤而設計出的疏洪道時,北縣府無法回應的是,我們如何面對數十年前遭警察強行鎮壓而強迫拆遷的當地聚落、住戶?新的設計案中是否會有這段歷史、這些人?

第二,進行中的北縣河川整治計畫是一連串的景觀改造。該計畫已拆或預計拆除數個「違建群」,然而在「依法行政」的口號下,北縣府非但沒有注意沿岸遭拆遷的全是「阿美族」都市原住民部落、未嘗試從原住民的特殊性去理解和解決「阿美族」如何、為何落腳城市邊陲的河岸;甚且,在縣府用來合理化拆遷行為的「普遍利益」宣稱下,如何看待北台「普遍性」的屋頂加蓋?都市空間之所以凌亂、充斥違章建物、加蓋的真正歷史驅動力要如何在一樣的拆遷視野下進行解釋?

第三,最重要的,以「中港大排」為主的「都市內水」整治案例,美其名在重建都市人與水的關係,政府卻沒有說明,這些實質的環境的更新,其周邊社區的居住者會有怎樣的遭遇、更新過後會給原有社會網絡帶來什麼後果?說的更直接一點,中港大排兩側,一側是新莊體育館另側是新莊副都心,那麼日後由機場捷運、新莊縣所環繞、目前已被蠶食性「更新」的這個區域,將來究竟會變成怎麼樣的景致?

總體而言,後者,鄰近五股交流道、新莊中正路北側,的整個區域,亦即諸如捷運線、高鐵、副都心等眾多已完成或進行中的計畫所包圍著之區域,其未來房地產預期的總體效果,或許才是整串「新縣城」象徵規劃的真正內涵。

歷史動力的兩個部分都不可能從副縣長李鴻源的簡報中讀出來,其一是整個捷運發展、副都心的空間再結構計畫,與台北縣去工業化所釋出之土地的關連,其二是新莊地區的傳統地方派系,像是前兩任新莊市長(蔡家福即家福建設、黃林玲玲)所屬家族,與新莊開發之間的關係。然而這兩個謎團才是問題癥結所在,前者,直接指向了空間實體改造與市民意識之間的關連,也就是都市發展如何同時作為人的打造,而這也是馬英九之所以稱溪洲拆遷為「把你們當城市民」的原因;後者,則是現代化過程的核心,以空間重整來挽救經濟數字,和附著在經濟上的統治合法性。

就像李明博的政治危機所示,南韓人民遭遇的其實是美國政府的施壓,即龐大的國際政治與經濟權力支配網絡的血腥啃蝕。而再以紐約中央公園當初如何經由地產商推動、規劃的歷史來看,北縣市政規劃所透露的,終究也只是如何以未來數值持續膨脹支配者的政治經濟權力。北縣府口口聲聲提出的城市美學、環保、綠化等「新觀念」在此只是治理的工具,用來改造並選擇最適合之居住者的階級背景、都市意識,卻非解決不平衡發展甚至衰退之問題。

就像與會者David Harvey在閉幕場,亦即李鴻源上場、三鶯部落發言前所說的,兩天來的「城市與水」研討會中,除了美麗的簡報圖片、宏大的發展遠景之外,我們竟完全聽不見這些學院專家如何思考那供給城市不斷發展的「剩餘」究竟從誰的身上來?為了誰而耗費?放回「三鶯」等都市原住民部落的例子,李鴻源一席「Harvey的提醒我很贊成,我就是在做對話的工作」更何其弔詭,如果李先生無法注意到,都市原住民正是作為城市發展奠立其上的死屍、基礎而存在,那麼如何談論都市住民的「普遍權利」與生存現實?如果李先生只見到這事一群窮人、住不起一般住屋,但是卻看不見這群人是歷史發展的後果、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債務與代價,那麼「城市與水新觀念」,究竟要打造誰的城市?而我們的規劃學院,在這樣的場合又該抱持怎樣的立場?...
Read more
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

[+/-] : 6/19(四)David Harvey參訪溪洲

0 意見

[+/-] : [採訪通知] 政府帶頭違法,林務局不屑原住民族基本法

0 意見
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

[+/-] : Sanying Aboriginal Community in Taipei

0 意見
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

[+/-] : 城市與水論壇

0 意見

[+/-] : 狼煙燃起求救 為尊嚴走上街頭

0 意見
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

[+/-] : 台北縣議長盃龍舟錦標賽6/7新聞稿

0 意見

[+/-] : 台北縣龍舟賽溪洲部落6/7 上午八點三十碧潭比賽

0 意見

[+/-] : 溪洲婦女划龍舟 為部落爭口氣

0 意見
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

[+/-] : 金針花能不能晚點開? 政府怪手可不可以不要來?

0 意見
 
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[ METAMUSE ] : Code Name Gadget 1.1